背着「为人民服务」书包,自以为潮的年轻小屁孩,有意无意地来回地溜达着,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来看「八月」,他又摇头走开,接着又有好几个路过摊位,好奇探个脑子,脸上挂上一丝狐疑,却没出声询问探究的游客,让三位年轻工作人员恍如大梦初醒,终于把海报贴到桌前,馆外愈发淋漓的大雨声,带了伞还淋了一身湿的旅人冲了进来的杂踏声,远方相机拍照的喀擦声,由馆内推门而出的声音、等候观众的交谈声,看得见的、看不见的声音,在台北六月仲夏的午后交错,经过了漫长的等待,终于顺利地完成取票、等候进场的纷扰前戏,坐定了银幕一亮,时空从2017年6月的台北,倏忽回到了电影「八月」那个幽远静谧的小城时空。
2017年6月17日,台北。
在周末滂沱大雨的周末中午,来到了光点华山电影馆,准备观看中国导演张大磊的电影「八月」,以及聆听由乐评人陈德政主持,导演张大磊与音乐艺术家雷光夏,关于「八月」电影配乐的映后对谈,取票摊位设在电影馆前的长廊,约莫12点10分就已就绪的摊位,3位年轻的女工作人员,电影票、座位划位表与几种不同款式的电影「八月」宣传明信片,摆了一桌,却忘了将最重要的电影海报贴了出来,只说了句12点半开始,便絮絮聒聒地聊起了天,任由网路订票的朋友排了长龙在罚站。
背着「为人民服务」书包,自以为潮的年轻小屁孩,有意无意地来回地溜达着,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来看「八月」,他又摇头走开,接着又有好几个路过摊位,好奇探个脑子,脸上挂上一丝狐疑,却没出声询问探究的游客,让三位年轻工作人员恍如大梦初醒,终于把海报贴到桌前,馆外愈发淋漓的大雨声,带了伞还淋了一身湿的旅人冲了进来的杂踏声,远方相机拍照的喀擦声,由馆内推门而出的声音、等候观众的交谈声,看得见的、看不见的声音,在台北六月仲夏的午后交错,经过了漫长的等待,终于顺利地完成取票、等候进场的纷扰前戏,坐定了银幕一亮,时空从2017年6月的台北,倏忽回到了电影「八月」那个幽远静谧的小城时空。
1994年8月,呼和浩特。
随着主角12岁的张小雷,躲在窗后缩着身揉着眼睛,听着小城巷弄远处传来的叫卖声,脚踏车声、街坊邻居卖瓜买瓜的交谈声、小雷房里的闹钟声、厨房里母亲的炒菜声、客厅里父亲修理电风扇,拎着热水壶倒入盆里,准备洗脚的水声,这儿那儿、近的远的声响、跟着黑白光影流转之间,一幕幕暗喻着那个年代的中国经济,正开始掀起了翻天覆地的改变,电影「八月」里,导演凭着童年记忆与如梦似真的印象,细细描摩的一段既写实又梦幻的旧城岁月,便就此迤逦了开来…
导演张大磊,1982年出生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,父辈来自河北省,受到剪辑师父亲的影响,家学渊源的他,从小在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大院内成长,成长岁月中历经了踢足球、玩摇滚乐、求学考试、恋爱结婚,拍婚纱商业短片,期间的心路煎熬历程辗转,都成了累积他拍出了这部一鸣惊人的电影「八月」最真实的养份。
2016年以首次执导的电影处女作「八月」,34岁便一举拿下第2016年第53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与最佳新演员两大奖。之后电影「八月」更陆续入围了海内外13个国际电影节,提名24个奖项,并荣获亚洲电影评审团推荐奖、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与第29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竞赛片,个人也赢得中国电影导演协会2016年度青年导演奖的肯定,中国大陆于2017年3月24日上映,台湾则于2016年6月9日上映。
八月 (2016). 又名: The Summer Is Gone
<电影简介>
90年代初中国经济改革浪潮涌现,在西部一处小城里,刚结束初中考试的张小雷(由孔维一饰演),12岁的他,夏天盼到一个没有作业的暑假。闷热的夏夜,他和爸爸(由张晨饰演)窝在戏院里看电影。
午后他醒醒睡睡,梦里有他偷偷喜欢的女孩。蝉声和每年没有不同,但那年八月,静中带着躁。
1994年,国家开始实施国有企业转型,在国营电影制片厂工作的爸爸,铁饭碗没了。
夏天过去了,小雷想进的重点中学,分数上不了,爸妈只得操心。生活在继续,太姥姥去世了,爸爸也离开家,远赴他乡拍片打拼,家里只剩下母子俩,小雷才着实感觉到时间过去了,生活不一样了。
立秋那天夜里,妈妈(由郭燕芸饰演)悉心照料的昙花在院子里悄然盛开…
电影「八月」,原片名「昙花」,以导演张大磊个人童年生活经验,为故事取材的原型,拍片缘起于2008年8月的一天,张大磊回到了姥姥家,中饭之后,他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的一把竹制躺椅上休息,突然就像进入了梦境,恍惚间听到了来自四面八方许多细微的声音。过往的童年岁月,倏忽地又浮现眼前,也启发了他决定拍电影「八月」的灵感,期间为了筹募拍片基金,四处碰毕,一拖也拖了七年,最后在家人与亲朋好友的支持下,才有了这部幽远的动人作品。
导演张大磊谈创作电影「八月」的缘起,与自己小时候童年生活与家人之间的关连,细细描绘父母亲的职业对他的影响,以及如何从对足球移转到摇滚乐的爱好,以及求学与爱情初萌的心路历程。
电影「八月」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,中国经济急速发展的浪潮中,内蒙呼和浩特市小城里,一个普通家庭,主人翁12岁的张小雷全家人的生活,因着经济改革所带来的影响,张小雷的父亲与亲友们,原本身处国营企业的铁饭碗陆续被打破,张小雷一家人的处境和抉择,电影全片透过镜头,时而以全知的观点客观旁述,或是以片中主角张小雷孩子的视角,去观看与感受着,周边大人世界所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,全片透过黑白到彩色的电影蜕变,传递了那个年代的剧变,如今已回不去的简单人心、安静和浪漫的单纯时光,这一点上了年纪的台湾观众,或是曾看过侯孝贤「童年往事」、杨德昌「光阴的故事」等新浪潮电影的年轻朋友,应该都能感同身受。
导演张大磊曾在媒体访谈中,特别提到电影「八月」中,主角张小雷的孤独的身影,是自己童年记忆的投射,「因为父亲的职业背景,决定他要长年离家外出拍片。我的童年有很多孤独感,但是这个孤独感并不是让人痛苦的,它就是让生活变得很空很大,时间变得很满。」,所以在电影里的张小雷有着比同龄孩子中更乖巧害羞,却又偶有执着小叛逆的一面,以及那些生活周遭的叫卖声、父执辈的兄弟情、母亲望子成龙的心情、地痞流氓小混混霸凌,等等这些属于人性共通的一面,让台湾观众可以越过海峡两岸时空文化差异的鸿沟,逐步随着电影「八月」故事的推展,进入了如梦还真又似幻的小城旧时光。
电影「八月」除了是导演张大磊的电影处女作,片中参与演出的演员,全都是素人,饰演张小雷的孔维一,是导演同事家的孩子,饰演小雷父亲的张晨,则是导演从小玩到大的好哥们,而饰演小雷母亲郭燕芸的则是自己从事婚庆行业时的客户,所以情感传达更显得真挚而坦诚,因为完全没有刻意的演出,孔维一自然而朴实生动的本能演出,还为他赢得了第53届金马奖最佳新演员的桂冠。
看完了电影「八月」,整部片不仅适合「看」,更要用心「听」,即使在专业音乐人雷光夏,与乐评人陈德政的面前,喜欢玩摇滚乐的导演张大磊谦称自己非专业,但从片中多种类型,从全片穿插安排流行的大众流行歌曲、地方民歌到古典乐等电影配乐,都让人听到了导演的用心,而片中那些日常生活中常听见的各种声音,从底片的装设声、录像带与电视的开启声,还有端盘、喂食、闹钟滴答声、抽皮带声、摔双截棍声、水声、雨声、风声、车辆声、拔河声、拍照声、单人独唱到多人合唱的歌声等音效,都成了构筑电影「八月」那种丰富真实的日常写照的基底,暗喻了那发生在1994年中国,铺天盖地而来,即将翻天覆地的经济大改革的人心不安与烦噪。
但导演张大磊却又巧妙地透过了黑白的影象,让将这段曾经如此真切的生活,以及其间发生过所有的点滴还如一梦,恍惚之间发生在1994呼和浩特仲夏八月午后的南柯一梦,因为从黑白过度到彩色光影的渐层蜕变,就像2017的台北午后,我们或许内心澎湃,但也只能静静地观赏聆听着那似水年华,短暂如昙花开落,回不去的小城旧时光…